1897年(清光緒22年)3月,上海(中國)第一根地下電力電纜投運至今,已有整整的110年,當年使用的那條2.7km長橡皮絕緣鉛包護套的照明電纜是進口產品。中國電纜的應用從上海起步,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線電纜制造業進入了一個較快的發展期,2000年線纜制造業的產值為1990年的4.8倍,銷售額為5.2倍,中國的電線電纜制造業的產值增加量與GDP的增長相同步,表明電線電纜制造業在中國依然是一個發展的行業,2002年我國電線電纜產值已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1.5%左右,2003年耗銅量達到310萬噸,并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銅消費國。2005年全球銅需求將超出產量17.2萬噸,而同年中國的銅需求量將比上年增長8%,可以預料在下一個十年,我國電線電纜行業將以略高于國民經濟總產值的增長速度發展。
如今,縱橫交錯的電纜網已經遍及我國大中小城市,婉婷于諸多城市地下的電力電纜,分秒不停地傳輸著電能,把電纜輸送到工廠、企業、街道、住宅,讓現代化的城市充滿了生機、活力和光明,尤其最近幾年,中國政府決定加快中、西部地區的開發,熱別是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交通、能源、通信的發展以及房地產、汽車、家電等行業的發展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給中國電線電纜制造業帶來新的機遇。
(一九七二年)中國60—70年代油浸紙絕緣電纜
歷史上只有兩種形式的電力電纜,幾乎全部是鉛包外護套的油浸紙絕緣電纜和用于長距離和高壓上的壓力充油或充氣電纜。通常大部分采用的電纜形式幾乎全部是油浸紙電力絕緣電纜。特別是在20世紀60—70年代,從1972年開始大批量地生產油浸紙電力絕緣電纜,但大量的制造工序和復雜的安裝、接頭工藝帶來了相對較高的安裝費用,所以在當時其只在上海郊區的部分路段試用。
(一九七二年)中國第一根交聯電纜
從1970年開始,采用了蒸汽交聯聚乙烯新材料試制交聯電纜,1971年11月,上海機電一局下達了“123礦”等工程所需的第三批機電產品的通知,經過反復的實驗在1972年8月2日最終取得了成功。這一中國70年代的第一根交聯電纜取代了油浸紙絕緣電纜加工工藝,其性能較油浸紙絕緣電纜為優,同時其敷設條件又不受垂直落差的限制,是特殊工程、地面和地下電力輸送的優良產品,從那時起交聯電纜開始廣泛適用于華東大部分城市的電力輸送。
(一九七三年)中國22萬伏高壓電纜試制成功
22萬伏高壓電纜:1973年4月,浦江邊的碼頭擴建,急需22萬伏高壓電纜。當時國內尚無大量生產,現有的設別明顯不足。面對困難,用集體的智慧在老設備上擺開新的戰場。經過一星期的突擊,終于實驗成功高溫慢速新工藝,消除了鋁吻合面裂縫的缺陷。客服萬難,試制成功22萬伏高壓電纜。
(一九七三年)中國海底埋地屏蔽電纜試制成功
海底埋地屏蔽電纜:1973年6月,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陪同馬里國家元首特拉奧雷到上海參觀視察工作。拉奧雷在了解運行狀況后,對其現有的規模、技術以及產能表示了肯定,并對正在研發的海底埋地屏蔽電纜這種高端技術產品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同年7月,試制成功海底埋地屏蔽電纜,在滿足國內海域需求外,還直接出口部分歐美國家,去得了豐厚的外匯收入。
(一九七四年)中國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系統試制成功
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系統:1974年9月,經過近5年的努力,終于試制成功了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系統,并于同年11月通過了國家鑒定,正式在沿海域市大連、上海等地投入使用。這套設備的體系制式基本符合我國干線電纜通信建設的需要,全系統的技術指標達到了設計要求,電氣性能及傳輸質量較好,整個系統基本穩定,并且有一定的安全保護能力。這套設備的研制成功標志著我國載波技術開始進入世界先進水平的行列,填補了我國電纜工業生產的空白。
(一九七五年)中國70年代阻燃船用電纜試制成功
中國70年代生產的船用電纜:從20世紀70年代起,人們從電氣火災事故中逐漸認識到了電線電纜阻燃特性的重要性,于是開始不斷提高船用電纜的性能指標,以保證船舶的安全。在1975年生產船用電纜的過程中,逐步改進工藝,在材料方面選用了具有高阻燃性能的材料,成品具有低煙無鹵性能,電纜燃燒時僅有少量煙霧產生,并且不會對電子元件、集成電路板,以及金屬機械制品產生危害,將腐蝕性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并在上海浦江碼頭正式啟用。之后,在當時大大提高了船用電纜的安全性能。